物联网安全体系与层次模型

2021.08.30

物联网将经济社 会活动、战略性基础设施资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全面架构在全球互联互通的网络上,所有活动和设施在理论上是透明的,一旦遭受攻击, 其安全和隐私将面临巨大威胁,甚至可能引发电网瘫痪、交通失控、工厂停产等一系列恶性后果。 因此,实现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是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必要条件,也是物联网应用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

物联网安全
声明: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物联网安全的总体需求是指物联网的物理安全,信息采集安全、信息传输安全和信息处理安全的综合,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网络的容错性。物联网的安全形态主要由其体系结构的各个要素体现:①物理安全,主要是传感器的安全,包括对传感器的干扰、屏蔽、信号截获等,是物联网安全特殊性的体现;②运行安全,存在于各个要素中,涉及传感器、传输系统及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传统信息系统安全基本相同;③数据安全,也存在于各个要素中,要求在传感器、传输系统处理系统中的信息不会出现被窃取、被篡改、被伪造、被抵赖等性质。由于传感器与物联网可能会因为能量受限的问题而不能运行过于复杂的保护体系下,因此物联网除面临一般信息网络所具有的安 全问题外,还面临其特有的威胁和攻击。例如,相关威胁包括物理俘获、传输威胁、自私性威胁、拒绝服务威胁、感知数据威胁,相关攻击包括阻塞干扰、碰撞攻击、耗尽攻击、非公平攻击、选择转发攻击、陷洞攻击、女巫攻击、洪泛攻击、信息篡改等。这样,相关安全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密机制和密钥管理、感知层鉴别机制、安全路由机制、访问控制机制、安全数据融合机制、容侵容错机制。由此可知,虽然一 些工作对物联网的特点、相关威胁与攻击进行了分类,但是目前还没有支持形式验证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构架,显然支持形式验证安全构架是保障安全的重要基础。

在物联网的结构方面的安全威胁,存在于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每一个结构组成中。结合物联网的分布式连接管理(DCM)模式。


推荐产品

Recommended Products